“0、1、2……中国、下马关……”11月28日,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平远村村部,记者见到这样一套扫盲教材,内容由一串串看似毫无章法的数字及汉字组成。
这套简易扫盲教材由“外村人”张国铭编撰而成。
“平远村有5000多口人,大部分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,一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,签名时只能摁手印代替。”有感于此,张国铭筛选出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数字及汉字,编成这本略显“粗糙”的扫盲教材。
今年49岁的张国铭,目光平静淡然,言谈声调不高,思路却很清晰,谈及村里的各类数据时信手拈来。作为自治区总工会调研员,他于2017年年初担任平远村第一书记、扶贫工作队队长至今。
张国铭帮扶平远村近两年间,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:7000余亩旱田种满了高价值经济林木文冠果,村民院中都栽上了葡萄,村部大院建成可容纳数百人就业的服装加工车间……
脱贫产业生机勃勃发展的同时,张国铭弥补村民文化短板的愿望更加强烈了。
“提升村民文化水平,才能增强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。”张国铭办起扫盲识字班,每周授课3次,每次2小时,由他亲自授课,用的就是他编的教材。
在张国铭影响下,平远村村民渐渐认识到文化贫瘠带来的深远危害,重视教育的民风逐渐兴起。
去年夏天,村民杨文祥的女儿考上宁夏大学,家人的眉头却锁得更紧了:杨文学身患眼疾,腿脚也不便,家中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,面对5000元的学费,全家人犯了愁。
作为村里金秋助学活动的审核人,张国铭实地走访杨文祥家后,将她的女儿定为资助对象。
两年来,在张国铭积极奔走下,全村没有一个大学新生因贫困被拦在大学校门外。
张国铭住在村部,屋内放着办公桌、电脑、打印机等办公用品,档案柜后面是电磁炉、蔬菜、米粮油,室内一角是一张单人床——这是一间集办公室、宿舍、厨房于一体的“三合一”用房。
已是立冬时节,房内的火炉却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。
“刚下过雪,咋还不生炉子?”记者问道。
“不生炉子取暖,是因为天气还不够冷。”张国铭笑言,如果室内外温差不够大的话,外排的一氧化碳可能会倒排室内,成为安全隐患。
“连被子带毯子,我铺了4层,晚上睡觉也不咋冷。”张国铭指指床上“臃肿”的深色被褥。
两年来,张国铭驻扎在村上,全身心扑到工作中。按照要求,他要带领全村在明年年底完成脱贫摘帽任务。
“干部只要苦干实干,就一定能带领群众脱贫。”张国铭说,去年到今年,平远村获得5个国家帮扶项目支持,各类帮扶资金逾千万元。
“要做到真脱贫不返贫,还要继续大力实施教育扶贫,才能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。”张国铭说,“平远村的扫盲识字班,我会一直办下去。”(记者 杜晓星 苏 峰)